前两天,网上一篇标题为“孩子只要最新款,家长硬着头皮买!智能手表成攀比新工具”的文章,引起了我的注意,而文章出处更是北京日报和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,这不禁更引起了我的关注。
里面除了对儿童手表的实用功能特性作了讲述外,更多还表达了孩子因为儿童手表而产生攀比心理教育的关注。可见,儿童电话手表不仅受到广大家长的关注,同时也引起着广大媒体的注意。
近年来,儿童电话手表,因为其通话和定位功能的实用性,成为了许多家长给孩子的必备学习装备。
无论是作为手机的衍生产品,还是专门为儿童打造的智能手表,如今的电话手表都可以集打电话、定位、聊天、交友等功能于一身,有的价格甚至相当于一台智能手机。
有记者调查发现,如今的儿童智能手表,也可以拥有自己的“生态系统”:家长购买手表后,为孩子配备好SIM卡,孩子不仅可以随时与家长通话、视频,还可以通过手表内自带的“好友微聊”“碰一碰交友”等功能,与其他小朋友或同学互加好友聊天。
但在碰碰交友上,经常因为品牌的限制,不是一个品牌的便不能加好友聊天。因此当一个班里大部分同学使用同一个品牌的儿童定位手表时,那些使用其他品牌甚至没有智能手表的孩子,就会产生一种被“排斥在外”的感觉。
于是,孩子就想有一台一样的儿童电话手表,或是希望要一台新的儿童电话手表。架不住孩子们的软磨硬泡,家长智能硬着头皮买了。
对于此,孩子的攀比心理也就出现了。而此时,也就需要好好纠正孩子的攀比心理。
著名儿童教育专家、全国妇联《婚姻与家庭》杂志首席教育专家、中国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刘勇赫认为,对于这种现象,家长和学校应正向引导,让孩子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兴趣发展和社会交往上,应教会孩子不去单纯欣赏物质产品,而是去欣赏某种特长、对他人的帮助以及为集体所做的贡献。
在这方面,家庭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作用。“发现兴趣、保护兴趣、成就兴趣,是家长始终应该坚持的准则。家长应多挖掘孩子的爱好,并为他提供交流的平台。当孩子将兴趣发展为自己的特长、优势,孩子们之间的社交桥梁自然就会从对物质的膜拜,转移到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自身发展上。”
“那些因为没有某种智能产品,就感到被排挤、孤立的孩子,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心理伤害,这时可以不急着去安慰他们,而是可以多多鼓励他的特长和独特贡献,让他知道自己的价值来自于优秀的品质,而不是外在的电子产品,从而可以减少智能手表等‘亚文化’的影响。”刘勇赫说。
一位二年级学生的家长韩女士表示,家长应该在孩子小时候就教会他们正确的消费理念,“我给孩子买的就是一块儿普通的儿童电话手表,才300多元,平时孩子打打电话、听听英语,这些功能已经够用了,没有必要换新的”,“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,家长应该抱有自己的原则,不应该孩子要什么,就给他什么,尤其是与同学攀比这种不理性的要求”。
藤妹也认为,对于给孩子买东西这事上,家长要有自己的原则,不能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,以买儿童手表为例,实用的就是最好的,能通话,能定位,三五百元能很好解决的事情,就没必要花一两千。
对于孩子因为儿童电话手表而产生的攀比心理,大家怎么看呢?
推荐阅读: